行政管理学 |
系统阐述行政体制、行政内容、行政行为、行政目标、行政文化、行政发展等基本理论、逻辑关系、实践形态。具体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体制、人事行政、财务行政、机关行政、行政行为、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方法、电子政府、行政法治、行政文化、行政绩效、行政发展等。
|
公共政策分析 |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必修课,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模型,以及对于整个政策过程的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科学)是二次大战以后社会科学领域里发展最迅速、影响面最大、应用领域最广、实证性最强、社会效用最明显的学科之一。
|
电子政务 |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既定目标,并为公众、企业及社会提供更优质完善的服务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公共管理学一直关注及研究的课题。本课程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背景,研讨政府在新的技术与社会环境下需要面临与急需解决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与新发展。
在本教学计划中,将信息技术与政府组织的转型和变革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一些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使学生对新技术环境下的政府组织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而树立起一种使用新技术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也许比一些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
本课程的详细内容有电子政务概述与信息技术术、互联网络和互联网的经济特征、宽带网络和无线互联、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安全及评价、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系统整合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电子政务的法律环境的构建等内容。
|
公共管理学 |
主要讲解公共组织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流程、政府角色、第三部门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危机管理等内容。
|
政治学 |
本门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对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科学的阐释。本课程主要针对本科教学,深入浅出地介绍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有较大的创新,学理性较强。本课程以公共权力为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讲导论为第一部分,主要对政治学作了一个概观性地论述,同时介绍了关于政治学地形成与发展的一些背景,并中国古代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分析;第2、3、4、5、6、7讲为本课程的第二部分,这部分转入对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的分析;第三部分包括了第8、9讲,主要论述了政治学理论的较新研究领域,包括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理论等。
|
公共管理类专业导论 |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习目的是以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了解基本实践入手,全面介绍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也重点介绍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以及学生未来目标的确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此为基础也进行行政管理专业的介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概况、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也进行讲授。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专业介绍;大学学习导学教育;未来发展目标与职业规划;行政管理专业介绍。
|
管理学 |
本课程主要分总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共五篇,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主要管理与管理者,重点介绍管理的概念与特征、性质与作用、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者的类型与作用;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与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以及中国近代的管理思想;管理与社会,主要研究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责任)、计划工作(包括计划工作的特征、体系、程序和方法、目标与目标管理)、决策(介绍决策的概念与类型、决策的体制、原则与程序及方法)、战略管理(介绍战略管理的概念、特征、类型、战略管理过程等)、组织设计(阐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组织机构类型以及组织的变革)、组织文化(介绍组织文化的含义、特征及功能、结构与类型以及组织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人员配备、培训与开发以及绩效评估等内容)、领导行为(介绍领导的概念与原则、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领导的有效性)、激励理论研究(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重点研究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信息沟通(介绍信息沟通的概念与作用,形式和方法以及原则和要求)、群体与团队合作(介绍群体内冲突的协调以及高效率团队的建设)、控制概述(介绍控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管理控制系统、控制类型及步骤与要求)、控制技术与方法(包括传统的控制方法、网络技术和综合控制等)。
|
统计学 |
统计学是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组织和管理、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统计分组、统计分布、统计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综合指标的应用、抽样推断的意义和内容、抽样误差、抽样估计的方法、抽样组织的设计、假设检验的意义与假设命题、假设检验方法、符合检验与秩和检验、相关的意义和种类、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指数的意义和种类、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因素分析、指数数列。
|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经济体)的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水平、汇率、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济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
社会调查方法与应用 |
本课程的组织结构遵循了社会调查的逻辑过程,用12个章节展示了社会调查实用而有趣的画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调查的本质,社会调查方法涵盖的基本内容并论述了已有资料的来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采集方法,资料搜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验调查、实地调查与专家调查等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数据的整理分析、预测与报告。
|
政府监管 |
政府职能转换一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近年来,中国在积极进行政府职能的转换的同时试图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职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目标。
所以本课程围绕着六大核心内容进行。第一,政府监管的内涵的界定。第二,明确监管放松不仅仅是取消原有的政府监管,往往还需要重构一种新型的政府监管。第三,经济性监管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第四,社会性监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第五,政府监管评价是什么?第六,政府监管改革过程。
|
行政法 |
主要是介绍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发生纠纷时的主要救济途径,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等制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原则指向,并在此基础上熟悉“民告官”的制度架构、掌握并运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等制度规范通过法定程序帮助相对人在其与行政机关的纠纷中维护合法权益。
|
财政学 |
全书共设置十四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理论部分(导论、第一章),介绍财政的基本概念、财政和财政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以市场失灵为切入点,阐释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职能问题。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益,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分别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部分(第五章至第十章),该部分首先介绍财政收入的形式、规模和结构,然后重点分析税收原理、税收制度、国债原理和制度以及政府性收费与基金等。第四部分为财政管理与监督部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阐述政府预算的概念、分类、原则和程序等问题,论述政府间事权与支出的划分、税收的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介绍财政监督的基本内涵、原则、形式与内容。第五部分为财政政策部分(第十三章),由财政平衡入手,分析财政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等。
|
当代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 |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篇,分别为总论、部门专论、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问题、简短的结论。在总论部分,着重论述了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在部门专论中,集中论述了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全书对中国何以走上计划经济体制,何以要进行改革,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展望作了深入精彩的分析,为跨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转折作了最好的注解,是从大历史看中国经济改革,也是从中国经济改革看大历史的重要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