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动力学 |
《气体动力学》是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工程热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静力学基础,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膨胀波与激波,一维定常管流,理想流体多维流动基础,理想流体势流理论基础,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气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推导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并能运用气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典型气动问题的计算分析。
|
燃气轮机原理 |
《燃气轮机原理》是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的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气体动力学》。本课程意在介绍燃气轮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燃气轮机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与经济性;燃气轮机技术回顾和展望;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和循环理论;燃气轮机的热力计算方法;燃气轮机燃烧室;轴流式及离心式压气机;燃气轮机变工况;热交换器;提高燃气轮机性能的技术;不同类型燃气轮机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燃气轮机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了解目前燃气轮机技术水平和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汽轮机原理 |
《汽轮机原理》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动力机械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气体动力学》、《船用动力装置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阐述蒸汽轮机装置运行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着重论述了蒸汽轮机的变工况规律和凝汽设备的工作原理,最后对舰船用动力装置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做一介绍。
|
工程热力学 |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能与其它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一门工程基础理论学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为《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本课程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推理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基本定律为依据,探讨各种热力过程的特性,达到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的最终目的。
|
传热学 |
《传热学》是高等学校动力、机械、环工、材料等本科三年级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它为许多课程提供有关的传热学知识。本课程介绍了传热学的应用领域、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包括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即导热、热对流及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以及热量传递的计算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计算分析基本的工程传热问题,包括稳态及非稳态一维导热过程的求解,运用准则方程计算简单形状的自然及强制对流换热,以及多表面辐射换热的计算;并且能够对复合传热问题进行分析,进行定量或定性求解;学会分析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等。
|
工程流体力学 |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包括气体和流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横跨各领域、各不同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能源、动力、环境、设备、化工,航空、国防等等领域均需要流体力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础、相似原理、一元流动、能量损失及管路计算、平面有势流动、边界层理论基础等。
|
机械设计 |
《机械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三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具有创造性设计新机械能力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作用。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原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本课程亦为其它专业课的先修课。其课程的内容有机器及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计算理论,连接零件、传动零件、轴系零部件和其它零部件的设计方法。
|
材料力学 |
《材料力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后继课程为《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工程热力学》等。本课程主要介绍杆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为工程实际中选择既安全又经济的构件提供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其主要内容为杆件在各种变形下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杆件的变形、应变及刚度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压杆的稳定性计算。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又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计算并重的课程,是变形固体力学入门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后继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
理论力学 |
《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陆上方向)、材料、热能与动力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部分)。后继课程为《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有关的课程,本课程为它们提供有关的力学知识。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学基本概念、力的性质、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运动学主要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主要包括动力学普遍定理及其应用。
|
内燃机原理 |
《内燃机原理》是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的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和《气体动力学》。本课程意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与性能指标;换气过程;燃料供给与调节;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工况与运行特性;废气的排放与控制以及内燃机的排气涡轮增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燃机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了解目前内燃机技术水平和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制冷原理与设备 |
《制冷原理与设备》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流体力学》知识也有助于本课程内容的理解。本课程是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更是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强化和综合。本课程也是船舶辅助机械技术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制冷技术的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制冷原理、制冷技术在船舶运输中的应用及进展、制冷循环热力计算等。制冷技术的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主要包括工质的基本状态参数、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能量及其传递和转换、热力学基本定律、传热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简介、蒸气的性质;制冷原理主要包括制冷剂与载冷剂、单级压缩蒸气制冷循环、多级、复叠制冷循环、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制冷技术在船舶运输中的应用及进展主要讲述食品贮藏保鲜原理、冷库的建筑结构、冷库的制冷系统、冷藏船、冷藏集装箱;循环热力计算部分主要介绍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和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方法。
|
人工环境与空气调节 |
《人工环境与空气调节》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或《空气动力学》。本课程是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更是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强化和综合。本课程也是船舶辅助机械技术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湿空气性质和焓湿图、空调负荷计算、空调系统结构、空调系统运行、空气的热湿处理、空气的净化处理、空调室内气流组织与分布、空调系统管路的阻力计算和风道设计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而且可以对空调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
|
制冷装置设计与自动化 |
《制冷装置设计与自动化》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的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机械原理》和《工程热力学》。本课程意在加强制冷装置及自动化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本课程内容含括制冷装置的类型、制冷系统与冷却方式、制冷装置的计算及优化设计、制冷装置的基本自动控制回路及典型的制冷装置调节系统四部分。制冷装置的类型包括制冷装置概述;制冷系统与冷却方式包括制冷装置的冷却方式和制冷系统;制冷装置的计算及优化设计主要包括制冷装置的隔热、冷负荷计算、制冷装置主要设备的选择、制冷装置管路设计、制冷装置优化设计概述、制冷装置的安装和调试。制冷装置的基本自动控制回路及典型的制冷装置调节系统主要含括制冷装置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制冷装置的基本调节回路、制冷装置的保安系统及附件、典型制冷装置的自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