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
本课程内容包括供求基础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供求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内容;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基数效用、序数效用、消费者均衡等相关内容;生产和成本理论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成本的概念和种类、利润最大化原则等主要内容;市场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局部均衡及市场的一般均衡问题;市场失灵理论主要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基本内容,从而阐述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失灵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应该系统把握市场运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了解政府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加强对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认识
|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开放经济学六部分。其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包括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策、货币政策及供给管理政策。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
统计学 |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数据的类型、数据搜集的方式和方法及调查方案的设计;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相关测度指标的计算及特征等;抽样推断概述、抽样误差的含义与计算、总体指标的估计、假设检验及抽样组织形式与样本容量的确定;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与相关关系的描述与测定、一元线性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主要理论内容;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长期趋势分析、季节变动和循环变动分析的主要方法;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与平均形式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等。
|
基础会计学 |
本课程以企业财务会计为主线,系统介绍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业务技术。主要包括:会计学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基础工作。该课程重点是讲授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以制造企业主要经济活动为例说明会计业务的核算,介绍主要的会计报表,为今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财政学 |
本课程内容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宏观管理四部分。其中,财政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导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支出理论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概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理论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概论、税收原理、税收制度、公债、国有资产;财政宏观管理主要包括政府预算、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财政政策
|
运输经济学 |
本课程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上研究运输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具体含括运输与经济的关系,运输需求、运输成本、运输业定价、运输业的外部性、运输业管制等。
|
产业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有关产业的经济问题,加强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课程内容包括产业分类、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因素及相关产业政策。
|
发展经济学 |
本课程旨在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
本课程内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
|
港口经济学 |
本课程内容基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展开,分为9章。第1章概述,主要介绍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本概念;第2章主要介绍三个主要的港口历史沿革模型,来展示港口的历史发展轨迹;第3章详细介绍港口的角色与功能;第4章分析港口的经济贡献以及衡量港口经济贡献的方法;第5章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察港口的供需关系;第6章分析港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第7章讨论港口定价问题;第8章介绍港口的管理体制;第9章讨论港口的投融资情况。
|
航运经济学 |
包括航运市场的经济组织、航运市场周期、航运市场供给、需求和运价、四类航运市场、航运企业成本、收益和财务状况、船舶和航运企业融资、风险、收益与航运公司经济性、散货运输济、特种货物运输和件杂货运输等。
|
计量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主要内容: 计量经济学是以统计学知识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通过学习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多元回归、序列相关、异方差、联立方程等主要内容。
|
金融学 |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金融学思维方式和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运用国家金融政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后续课程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济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
《资本论》与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
本课程是主要分为《资本论》选读和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两个部分。本课程首先介绍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以及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然后对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进行介绍,包括作者生平及思想、著作的内容提要和主要贡献等,使学生初步具备唯物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全面了解西方经济学的重点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的经济思想,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及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以及加强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本课程内容包括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两部分:博弈论部分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包括博弈的规则、信息、混合策略与连续策略、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对称信息下的声誉和重复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内容;信息经济学部分研究的是决策主体如何克服与他们决策相关的某些信息的无知状态、从而设计一种获取新的信息或避免某些无知成本的机制,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制设计和签约后隐藏知识、信号传递等内容。通过教学和讨论以及决策行为的分析与演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的社会对经济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博弈决策。
|
中外经济思想史 |
本课程主要分为西方和中国经济思想史两部分,首先介绍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经济理论,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各种观点和学说的演化过程;然后介绍中国从古到今的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内容和特点, 认识中国经济思想家独特的学术贡献;最后进行中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比较研究,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各种中外经济思想与社会背景的关系,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与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旧思想学说与现今经济理论的关系,以及中外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从而能提升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