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础 |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其特点是通过单色作画的形式对自然形态中的物象形态进行艺术的再现,强调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质感和空间视觉的真实表现,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更多的体现个人感受及点、线、面等有机组合形式的呈现。素描也是一种艺术样式,在教学中,利用范画,讲解,美术作品欣赏,写生辅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最大限度上了解绘画艺术的各个方面,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审美意识、创造性思维及感悟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素描学科具有严密的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观察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并结合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
第二部分:单体与组合几何型体的结构与透视
第三部分:明暗色调与光影
第四部分:创意速写的训练
|
设计基础(一)(2019年) |
“设计基础(一)”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中无论是设计构思、方案推敲、设计成果表达,都离不开建筑表现。建筑表现是空间创造和空间表达的基础,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表达的基本语言。“设计基础(一)”就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传统的绘图工具、如何读懂建筑图、如何绘制建筑图和如何制作建筑空间模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工具线条图和徒手图的绘制、建筑的识图和制图、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水彩渲染图的绘制,以及基本建筑模型的制作。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识图、制图和模型制作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并通过与“学科综合概论”的融合,具备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建筑整体进行初步的分析能力。
|
建筑学概论 |
“建筑学概论”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新入学的学生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解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性质、建筑学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关系;掌握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建筑空间的属性、组织形式、处理手法及其与建筑功能的关系;了解建筑环境及其内涵、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建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和西方近现代建筑简介。通过“建筑学概论”的学习,学生对建筑学科有了一个进本的了解,对建筑的构成和发展历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具备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
色彩基础 |
色彩与素描课共同构成了建筑学完整的美术教学。通过色彩课的学习,学生们要懂得色彩在建筑学中的重要性, 系统地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及造型规律,从绘画的角度辨证地认识色彩。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掌握一定的美学规律,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水平,及必要的运用色彩塑造形体,表达情感的能力,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美术基础。
水彩画是绘画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是建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水彩画工具简便、色彩清晰、明快、水分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也是画家、建筑师及其他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意图及收集资料的重要手段。水彩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修养,使学生掌握用水彩画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
设计基础(二)(2019年) |
“设计基础(二)”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建筑设计的入门课,同时也是培养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形态构成”理论的讲授和相应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通过建筑设计方法入门理论和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讲授,结合较小规模的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单体体验和室外环境认知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设计过程、建筑和环境认知。与“建筑设计基础(一)”不同,“建筑设计(二)”更强调学生设计过程中构思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建筑设计成果表现方面,通过建筑表现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完整表现的内容,为未来的建筑设计系列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
设计素描 |
设计素描是继基础素描之后与专业设计相关联的基础教学之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重新审视素描的功能与作用,运用最基本的表现方式表现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从而达到自由运用综合理解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本课程通过与传统素描的有机结合,融入作者的主观表现力与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视角,转换观察的方式与方法,透过物象表面挖掘实体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挖掘日常生活中见惯的不以为然的事物,从中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利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最感知的力量。此外,课程通过对具象的物体的解析与存在的必然规律的抽离,利用较为抽象的符号或者形式来表现物象本身,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本质认知力,抛开事物表面的现象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同时利用固有的现象或是物体主观的表达宏观或是微观的概念,或是表现较为抽象的概念,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创造性的思维,达到与设计学科的交叉与互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建筑设计(一)(2019年) |
建筑设计(一)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起点。该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独院式住宅建筑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步骤以及相关制图表现。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1. 了解独院式住宅的设计特点。要求对室内外空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训练空间设计及组合能力;
2.了解人体工程学,掌握家具的尺度与布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空间的各项要求;
3.学习以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有关建筑功能、构成、造型等方面的问题,及相互关系。
4.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5.了解形式美的原则以及建筑图纸的规范表达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程序,了解建筑的本质,关注建筑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
|
建筑设计(二)(2019年) |
建筑设计(二)是设计系列课程中的第二门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的设计基础和设计入门阶段。本课程通过幼儿园建筑的设计,围绕基础知识强化与创新思维培养两大主题,完成对学生基本功训练和设计构思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意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具备中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能力,为后续的建筑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该课程是以研究单体建筑内各项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关系的合理安排为主要内容,亦即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另外还必须注重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外部和内部的艺术造型,细部构造,以及与各技术工种设计的综合协调,从而最终使所设计的建筑物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
|
建筑材料(2019年) |
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方向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与建筑构造关系紧密,为建筑构造的先修课程。熟知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能恰当的选用建筑材料是建筑师十分重要的能力。本课程着重于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讲述房屋建筑工程中天然石材、烧土制品及玻璃、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及砂浆、金属材料、木材、沥青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绝热材料及吸声材料、建筑涂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应用。该课程可为今后学习的建筑设计课程奠定基础和技术储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讲解;强调建筑材料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支撑作用。
|
建筑设计(三)(2019年) |
建筑设计(三)是设计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门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的设计基础和设计入门和提高阶段。本课程是青年旅馆的设计主题,本设计的主题是基于行为要素的设计训练。
本设计专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知识,通过调研和研究青年人的生活规律、行为特点及心理特征,探索用恰当的建筑设计手段来满足他们特定的使用需求。营造适合青年人使用的空间及建筑形象,并运用旅馆建筑的基本知识,
该课程通过对建筑使用者的行为特点研究和对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等掌握,对旅馆等中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能力有较高的提高。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方向类重要理论课程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筑史学科及课程概论”、“古代木构建筑演变”、“原始社会建筑及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中国古代各类型建筑”几大部分,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方式为主、辅以“专题研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下参考资料的阅读、网络共享课程资源的吸收等自学渠道。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基本事实,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史实及建筑设计意匠,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教学旨在加强学生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建筑历史修养,指导学生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现象及联系,对学生建立科学的建筑观和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撑。
|
建筑构造(一)(2019年) |
《建筑构造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讲授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建筑构造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非常紧密,建筑中的保温、隔热、隔声和防潮、防水、防腐、防火以及耐酸、耐碱、耐磨和耐久性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都是通过合理的建筑构造才能实现,建筑构造设计还对保证建筑结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宜的建筑构造是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优良质量的基础,是建筑师准确表达设计理念的关键之一,同时建筑构造设计又是建筑设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构造牵涉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防火等一系列领域,凝聚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学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构造知识才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创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建筑构造知识和原理。《建筑构造》课分为(一)和(二)两部分,其中《建筑构造》(一)主要讲述大量性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
|
规划设计(一):住区规划设计 |
规划设计(一):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学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居住区空间设 计、交通组织、景观绿化设计、住宅选型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设计技巧及计算机 辅助制图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居住区相关规划原理,了解人居环境演变历程,中国 传统居住空间特点及各种各样的空间处理手法。并要求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掌 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全过程的训练:包括掌握居住社会调查基本方法, 在调查基础上提出设计理念,并能够通过空间设计将理念具体落实。 通过课程学习主要锻炼学生实地调查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居住空间塑 造能力、电脑绘图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居住空间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
|
建筑设计(四)(2019年) |
建筑设计(四)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基本功底。
1.掌握住宅组团详细规划设计及住宅单体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应用所学的建筑设计知识,进行居住组团设计及建筑单体设计,深入了解和掌握居住建筑的功能、结构、设备、形式、环境等要求,实现功能合理,选型正确、造型新颖、环境优美的目标。
2.了解国内外多层住宅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加深对多层住宅建筑设计特点和要求的理解。
3.鼓励学生设计有特点的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 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 使用AUTO CAD、SU、PS等计算机软件绘图,图面清晰,表达正确,制图规范,效果良好;深化建筑实体模型表达能力。
|
建筑设计(五)(2019年) |
建筑设计(五)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
1.应用所学的建筑设计知识,学习交通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设计原理,进行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深入理解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交通组织体系。
2.了解和掌握流线和空间的关系,认识到交通流线在交通建筑乃至公共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到地域文脉对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掌握客运站作为门户建筑,其对历史、文化、地域、场所传承与回应的手段。
4.初步了解大跨结构建筑设计的结构体系与建筑设计间的关系,实现结构选型合理经济,注重结构形式对空间形态的塑造。
5.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6.提高概念的提炼与转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创新能力。
|
建筑力学 |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大类课程之一,是建筑学系学生必需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建筑结构及构建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最基本内容,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杆件和杆系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它是力学结合工程应用的桥梁,同时为后续课提供分析和计算的基础。
通过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使学生了解结构的力学性能,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能够依据各类结构形式的受力特性选定适用的结构方案。通过对结构、构件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平衡状态的研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体系的平衡条件及分析方法;研究结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建立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保证结构、构件在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工作。
|
建筑设计(六)(2019年) |
建筑设计(六)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设计题目为:为东北大学设计一座建筑系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自进行中小型建筑设计与完整表达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民用建筑的基本分类原则,设计的内容、过程、依据和要求;掌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的方法,掌握使用平面设计和空间组合的原则、主要途径,能够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建筑形体及环境创造,提高概念的提炼与转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
建筑设计(七)(2019年) |
建筑设计(七)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设计题目为:当年谷雨杯建筑设计竞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自进行中小型建筑设计与完整表达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民用建筑的基本分类原则,设计的内容、过程、依据和要求;掌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的方法,掌握使用平面设计和空间组合的原则、主要途径,能够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建筑形体及环境创造,提高概念的提炼与转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
建筑结构(2019年) |
《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土建工程中常用的建筑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筑结构形式的分类以及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选型及选型原则。
本课程针从各种建筑的力学性能、建筑的材料、建筑的集合特性分类入手,详细介绍了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在土建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强化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同时,本课程也介绍了其他结构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有正确的结构意识,能够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正确处理建筑与结构的关系,并能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顺利地与结构工程师沟通和大胆创作。其教学基本要求为熟悉各种结构形式性能及选用原则,掌握常规受力构件的结构设计方法,熟悉多高层建筑及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受力特点及选型原则。
|
建筑设计(九) |
建筑设计(九)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专业技能提高阶段教学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掌握城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自进行较大范围的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表达的能力。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还可以初步掌握中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构思的速度,锻炼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了解建筑与环境、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以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深化对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进一步了解城市设计过程中,建筑、城市、环境等各范畴之间的协调以及综合考究的过程,处理好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设计思维过程中的整体观。
|
城市设计概论(2019年) |
《城市设计概论》是高等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发展、构成要素、相关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设计成果和评价等;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与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明确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掌握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城市设计的成果预评价,教学目的是为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初步了解城市设计内容的平台,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城市设计理论基础。
|
建筑设计(十) |
建筑设计(十)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专业技能提高阶段教学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掌握商业综合体包括幕墙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综合类建筑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提高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构思表达、设计过程、图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自进行大型建筑设计与完整表达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初步掌握技术复杂类型建筑设计的方法;提高设计构思的速度,锻炼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了解建筑与环境、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以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深化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进一步了解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建筑专业综合协调的过程。
|
建筑设计(十一) |
建筑设计(十一)是建筑学专业设计训练最后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研究型较强,属专业拓展与综合能力强化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开放式选择设计方案,类型不限,在建筑规模、复杂性、综合性等方面进行基本限定,也可考虑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设计竞赛,并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推荐。题目可以为建筑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建筑与环境外部空间设计、人与建筑、建筑空间组合及建筑群组合的方式,深化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规范特别是防火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美学的相互关系,并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题目也可以为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即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城市设计中调查研究及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锻炼同学在现实城市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同学对城市设计内涵、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处理好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设计思维过程中的整体观。
|
建筑设备(2019年) |
建筑设备为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所授内容为建筑师必备的知识能力之一。该课程内容由给排水设备、暖通设备、电气设备三部分构成,主要讲授建筑设备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介绍常用设备的类型及特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设备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建筑设备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提高学生满足设备布局要求的方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与建筑设备专业进行沟通合作的能力;掌握建筑设备常用的材料和性能,掌握设备体系与建筑形式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能够具体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设备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能力。
|
建筑物理 |
《建筑物理一》是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有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目标是通过研究建筑中的热、光、声等物理现象和建筑材料的热物理、光学和声学性能,探索如何为建筑营造良好和健康的热、光、声环境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其作用是保证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质量和宜人性,同时是建筑节能、绿色与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和基础。建筑物理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贯穿到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全部建设过程中。建筑物理学是建筑技术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其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建筑物理知识和原理。《建筑物理一》主要讲述建筑热工学内容。建筑热工学主要介绍物体的传热方式、室内热舒适环境与评价、围护结构的传热特性、我国的气候分区、建筑保温与节能、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防热与节能和建筑日照等相关理论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