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称及代码 | 东北大学 (10145) | |||||||||||||||||||||||||||||||||||||
专业名称及代码 |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 专业英文名称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学制 | 四年 | 修业年限 | 4 |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
专业设置时间 | 1950 | 首次招生时间 | 1950 | |||||||||||||||||||||||||||||||||||
招生方式 | 普通招生 | 招生类型 | 理科 | |||||||||||||||||||||||||||||||||||
专业教师数 | 74 (其中:教授 30 人,副教授 30 人) | 外聘教师数 | 0 | |||||||||||||||||||||||||||||||||||
本科学生数 | 464 | |||||||||||||||||||||||||||||||||||||
高层次教师情况 |
|
|||||||||||||||||||||||||||||||||||||
本科教学工程情况 |
|
|||||||||||||||||||||||||||||||||||||
主干学科 | 材料学 | |||||||||||||||||||||||||||||||||||||
专业主干课程及简介 | 材料科学基础(上)、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表征技术、材料科学基础(下)、材料热力学、材料的物理性能、陶瓷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固体物理、材料化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下)*、材料的力学性能(1) | |||||||||||||||||||||||||||||||||||||
专业在辽宁录取情况 |
|
|||||||||||||||||||||||||||||||||||||
专业简介 |
本专业定位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及具备材料开发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前身为1954年开始的金属学及钢铁热处理专业。经过近70年的建设,成为首批的“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授予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所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专业以金属材料为主,兼顾无机非金属,具有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改性、微结构表征和性能检测全流程上的知识结构优势。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陶瓷与粉末冶金材料、材料的先进制备与处理、材料的设计与表征、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等。现拥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1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30人、讲师9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58%;国家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2人,“青年千人”1人,9人次获评省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奖、江河教育奖等教育教学奖励。已形成了一支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体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科研团队,是大材料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著名培养基地。 本专业长聘外籍教师,建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等一大批全英文专业骨干课程;与法国图卢兹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取双校园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框架下开展“本博”贯通培养,探索材料类研究型人才培养途径,打造材料学术精英。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竞争力,在企业工作两年后很多成为技术骨干,五年后绝大多数都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够完全实现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部分毕业生成为中高层领导者,发展前景广阔。毕业生中涌现一大批杰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