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A |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理论课,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介绍学习相关理论在实际工程的一些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在实验环节中,通过Matlab软件仿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的求解;掌握信号的频谱计算;会绘制信号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定曲线,掌握系统稳定性与系统零极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信号采样定理;会利用Simulink进行简单的电路仿真。通过信号与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信号相关问题的能力。
|
随机信号分析 |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现代电子技术,通信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提供随机过程/信号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典型应用,使之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随机过程的基础。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及典型应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随机信号/序列的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和通信信号统计特性分析的实现方法,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与本课相配合,另外独立设置12学时的《随机信号分析实验》课程,通过设计型、综合型、及创新型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在随机信号分析方面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宏观电磁现象及其规律在特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宏观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分析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电磁场和电磁波问题,初步具有用电磁场理论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学习微波技术、天线等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通过采用双语授课,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的教授,使学生具备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为后续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
通信原理 |
本课程是工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工程角度出发,掌握现代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框架。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各功能测试模块放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测试和比较,加强学生对各功能模块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性能的掌握,使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通过熟练掌握现代通信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
通信电子线路 |
本课程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是通信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通信主要课程。
本课程也是工科电子工程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为后续专业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基本原理,加强基本概念,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从而建立起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无线发射和接收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各元器件、各部分电路在整个收发机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在电路的调试中充分思考通信电子线路的相关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
|
数字信号处理 |
本课程是信号与系统的后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讲述数字信号处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理论等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离散时间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FFT变换和卷积。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域特性分析。掌握IIR滤波器和FIR滤波器的设计,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
微波技术与天线 |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由“微波技术基础”和“天线原理”两部分构成,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波理论和技术及天线原理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在微波技术部分讲述均匀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微波元器件,在天线部分讲述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线天线和面天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波技术与天线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将来从事通信、雷达、制导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打下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从测量基本参量入手,利用专业测量仪器与设备,通过测试来分析与研究场与波的传播、极化等特性达到相关理论技术的实践验证;可以把理论课程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理论问题的实际化、工程化,使学生能够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学习场和波的传输特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
计算机原理 |
本课程是电子系本科生和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是信息类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以IBM-PC系列微机体系为基础,讲述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硬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微机的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等软件知识,并能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在学习、掌握计算机原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的锻炼,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微机接口的硬件及软件设计以及综合设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对微型计算机整机概念的理解。
|
计算机网络 |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平台,是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IT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已经深入地普及和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并形成一种网络文化,也必将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本课程是电子与自动化等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和选修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共7章,分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两部分。课程内容追随国内外通信和网络最新技术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掌握现代网络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规划、方案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使用,为网络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和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能使学生充实地面对毕业后的工作实践。
另外独立设置与该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部分,充分运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组织的训练内容,可以通过本实验内容,把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
数据结构 |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数组)、层次结构(树和二叉树)、网状结构(图)等基本的数据结构的定义、存储方式、运算的实现。同时包括两种常用的运算:查找和排序。介绍基本的静态查找方法、哈希表以及插入排序、堆排序等。在介绍各项内容的同时,还涉及到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