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主要讲述内容包括:解剖学绪论、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学、内分泌系、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
组织胚胎学 |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互相联系的两门独立学科。它们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组织学研究机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和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胚胎学研究个体发生。主要讲述内容包括: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眼和耳、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胚胎学绪论、生殖细胞和受精、人胚早期发生、胎膜与胎盘、颜面发生、咽囊演变、消化、呼吸系统发生、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循环系统发生。
|
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生物化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来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科学。学习和研究生物化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他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等物质代谢途径和能量的产生;掌握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及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酶催化反应的机理,物质代谢途径的调控和信号转导途径。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分光光度、离心、电泳、层析、蛋白质免疫印记等生物化学基本分析鉴定技术,熟悉DNA、质粒、酶、蛋白质、多糖等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的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
药理学 |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科学。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基础与临床间的桥梁课程。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药理学教学必须严肃认真地根据客观科学事实和规律,阐明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重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作用规律与作用特点的知识,了解如何正确应用药物防治疾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
病理生理学 |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教学主要讲述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信号转导与细胞凋亡;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介绍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性脑病和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掌握疾病时功能代谢变化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
生理学 |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医学生只有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机体功能的改变,采取正确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目的,为病理生理、药理等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细胞及其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和感觉器官。实验教学分别在机能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当中完成。
|
医学免疫学 |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门课程的预备课程有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组织学。其任务是教学内容: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防治、免疫学诊断。
|
医学微生物学 |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具体授课内容包括: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历史、现状和发展;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检查与防治原则;各种常见的致病菌及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与防治原则;各种常见的病毒及朊粒。
|
机能实验学 |
机能学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机能实验学,是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机能实验学包括两部分:机能学基础实验和机能学综合实验。机能学基础实验是通过经典的生理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种实验仪器和手术器械的使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为学习机能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机能学综合实验是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线,将每一系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综合性实验,①观察动物在正常状态下其功能活动规律;②复制某些疾病的急性动物模型后,观察其病理状态下功能活动的改变,并探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③自行选择和利用某些药物及手段进行治疗,并分析其药物作用原理及其作用机制等。
|
病理学 |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桥梁。病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包括细胞和组织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各论阐述各器官系统每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传染病等章节。病理学的总论和各论是对疾病不同角度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应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
临床诊断学 |
临床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其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生物化学、病原学、免疫学检查以及器械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来揭示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的诊断,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以及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在诊断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面向患者,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关心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为患者服务中学习。
|
外科学 |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
内科学 |
内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又是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
口腔颌面外科学Ⅰ |
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神经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为主的学科。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口腔颌面外科的业务范围和发展趋势;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基本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初步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
口腔修复学Ⅰ |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 口腔修复学的任务是研究口腔及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以恢复、重建各类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健康。 口腔修复学是以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口腔临床医学及应用材料、工艺、材料力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科学。其临床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下颌关节疾患及牙合 异常的预防和修复治疗。前三者是目前口腔修复学的主要临床内容。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治疗手段是采用制作修复体的方法恢复因缺损、畸形而丧失的形态与功能,使之达到正常水平。
|
口腔正畸学 |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牙合 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它对预防龋齿、牙周病及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错牙合 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身的健康水平。
错牙合 畸形是儿童牙合 、颌、面的发育畸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学生,应了解颅面和口腔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掌握错牙合 畸形的病因、分类、检查、生物机械原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错牙合 畸形的诊断和矫治技术。
|
口腔解剖生理学 |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桥梁课程。其目的在于阐明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和器官形态,辨识其结构特点,掌握其机能活动规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院校口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口腔、颌面、颈部诸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并将国内外有关的新成就加以反映,从而为学习其它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
口腔组织病理学 |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在一般胚胎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述口腔颌面部相关器官的胚胎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涎腺、颞下颌关节、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炎、牙周组织病、口腔黏膜病、颌骨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涎腺疾病、口腔颌面部囊肿、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口腔颌面部各器官的发育、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疾病情况下这些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为向临床课程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
预防口腔医学 |
预防口腔医学是研究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的发生规律并提供预防对策,保持个人与人群口腔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内容包括口腔流行病学;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病因和预防;
膳食营养与口腔健康;特殊人群的口腔保健;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社区口腔预防保健与项目管理;口腔保健实践中的感染与控制等。
|
牙体牙髓病学Ⅰ |
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中一门分支学科,
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牙体牙髓病包括龋病、牙髓疾病、根尖周疾病和其它牙体硬组织疾病。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
牙周病学 |
牙周病学是口腔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牙周组织疾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
牙周病学系统讲述牙周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预后和治疗计划的拟定、治疗方法、
预防和疗效维护、牙周病与修复学
及正畸学的关系等。
|
口腔黏膜病学 |
口腔黏膜病学是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口腔黏膜病学是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由于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与全身因素有关,口腔黏膜的特殊结构具有与皮肤相似的特点,口腔黏膜病学的专业内涵与学科覆盖等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是一门初学者难以掌握的学科。
|
牙体牙髓病学Ⅱ |
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中一门分支学科,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牙体牙髓病包括龋病、牙髓疾病、根尖周疾病和其它牙体硬组织疾病。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
口腔颌面外科学Ⅱ |
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神经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为主的学科。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口腔颌面外科的业务范围和发展趋势;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基本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初步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
口腔修复学Ⅱ |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 口腔修复学的任务是研究口腔及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以恢复、重建各类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健康。 口腔修复学是以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口腔临床医学及应用材料、工艺、材料力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科学。其临床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下颌关节疾患及牙合 异常的预防和修复治疗。前三者是目前口腔修复学的主要临床内容。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治疗手段是采用制作修复体的方法恢复因缺损、畸形而丧失的形态与功能,使之达到正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