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我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分绪论、牙体解剖生理、牙列与咬牙合、颌位与下颌运动、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颅部局部解剖,口腔功能等十六章。目的在于阐明口腔、颅、面、颈部的层次和器官形态,辩识其结构特点及比邻关系,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紧密联系实际,为后继专业课打下扎实基础。我们总学时为112学时,其中牙体解剖生理、口腔功能理论24学时,蜡牙雕刻实习24学时,牙合学实习8学时,髓腔解剖实习8学时;头颈系统解剖理论24学时,头颈系统解剖实习24学时。
|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 |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口腔放射防护,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及瘤样病变,外伤,唾液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医学影像学表现以及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和口腔种植放射学等方面的内容
|
口腔生物学 |
本课程重点解释和探讨口腔生物学特性,要求学生掌握口腔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机制,并通过实验课程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检测手段和技术,掌握应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
口腔组织病理学 |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口腔病理学》两部分。其任务是根据培养要求阐明口腔颌面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发育及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转归等,为学生学习口腔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临床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口腔预防医学 |
是为了适应口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亟需转变医学模式,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促进预防而不是昂贵治疗,促进将口腔医学的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强调医学处理及干预,强调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走向“以人为本”全面口腔预防保健。强调将口腔医学服务进一步从单纯的医院内诊疗扩大到口腔预防、口腔健康咨询和院外社区口腔保健服务。将口腔医学服务发展为一种社区的公共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牙体牙髓病学 |
《牙体牙髓病学》主要内容是介绍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技能,不仅与口腔基础学科有密切联系,而且为学习其他口腔专业临床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其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为人类最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二是其治疗方法以保存原有器官、维护固有功能为主要目的,因此,对奠定口腔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
牙周病学 |
本课程重点介绍常见牙周疾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牙周疾病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够进行牙周常见病的诊疗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病例讨论,课后科研探索和实践操作,逐步掌握牙周疾病的诊疗能力和操作沟通技巧,并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考和科研能力。
|
口腔粘膜病学 |
口腔粘膜病学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了全身疾病与局部病变的因果关系,是一门交叉性强、基础知识涉及面广、病种复杂、鉴别要求高、实践经验过程长的学科,教学思路为“整体思维,前后贯通,横向比较,举一反三”,课程主要内容为口腔黏膜病学概论、黏膜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溃疡类疾病,大疱类疾病,斑纹类疾病、肉芽肿性疾病、唇舌疾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艾滋病及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和口腔黏膜色素异常。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疾病病损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初步诊断常见口腔黏膜疾病。
|
口腔颌面外科学 |
重点介绍口腔颌面外科各类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通过理论讲授及实验实践逐步掌握本学科各类疾病特别是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以及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
口腔修复学 |
《口腔修复学》课程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临床上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临床表现及对应的治疗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设计方案及基本操作规范。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及防头模操作逐步掌握各病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做好基础。
|
口腔正畸学 |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学科内容是研究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它与口腔各分支学科及生物力学、美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错合畸形的危害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正畸学的认识不断提高,成年人正畸患者的增多、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及正颌外科的不断发展,使口腔正畸学学术地位日益提高。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口腔正畸学教学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习课12学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正畸学概貌,掌握牙、颌面畸形的预防和矫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
儿童口腔医学 |
本课程重点介绍儿童口腔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包括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的生长发育和发育异常;乳牙、年轻恒牙牙齿疾患;儿童口腔软组织疾患;口颌系统疾患;牙列和咬合关系异常;残障儿童口腔治疗;儿童遗传性疾病及相关综合征的口腔表现;儿童口腔治疗的行为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儿童口腔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并初步具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
口腔材料与设备学 |
口腔材料与设备学是口腔医学与材料设备科学之间的界面学科,讲解内容包括绪论、材料学基础知识、材料的性能、银汞合金、水门汀、树脂复合材料、粘结材料、根管充填材料、印模材料、高分子材料、口腔修复金属材料、口腔修复陶瓷材料、包埋材料、口腔植入材料、口腔辅助材料、设备学基础知识、口腔临床常用设备。使学生将基本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形态学是阐述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人体形态学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学结构特征,及人体各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
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
病理学 |
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既是医学中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之为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 pathology)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ogy)。诊断病理学是以明确疾病诊断为主要目的,通过从病人或从病人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为对象从而做出正确诊断,包括尸体剖检(autopsy)、活体组织检查(biopsy)和细胞学(cytology)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
病理生理学 |
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总论包括绪论 和疾病概论,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机制;基本病理过程是 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包括水、电解质 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缺血-再灌 注损伤等;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 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包括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 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等。
|
诊断学 |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临床医学课程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达到正确诊断疾病的目的,为学习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
内科学 |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重点论述人体各个系统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心血管、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和代谢、风湿和中毒等专科,是整个临床医学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示教和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展现内科学在医学当中的主要内容
|
外科学 |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外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熟练掌握手术基本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一些辅助检查来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措施,把握好手术的适应症和最佳的手术方法,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外科学的重点、难点是掌握外科常见急症、肿瘤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微创外科等新的诊疗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外科领域的临床新进展,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跟上社会发展,例如:将微创外科、外科重症监护、常见外科肿瘤的综合循证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