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 |
放射诊断学是中国医科大学首批优秀课程,2002年获得辽宁省优秀课程,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
该课程从临床角度分为放射诊断学和放射介入治疗学,从诊断的技术手段角度分为X线、CT、MRI、DSA等,是一门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学科。
授课内容包括总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系统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学,重点突出,强调影像诊断思维方法及各种成像方法的比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
超声诊断学 |
超声诊断学是在现代电子学发展的基础上, 将雷达技术与声学原理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通过对超声的发生原理, 常见病的病理, 临床表现,超声检查方法,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超声发生原理,超声仪的性能,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并熟悉部分疑难病的诊断及介入性超声。
超声诊断学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即可非侵入性地获得活性器官和组织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图像和观察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亦可使用介入性超声或腔内超声探头深入体内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
超声诊断有如下优点:1、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2、取得的信息量丰富,具有灰阶的切面图像,层次清楚,接近于解剖真实结构;3、对活动界面能作动态的实时显示,便于观察;4、能发挥管腔造影功能,无需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管腔结构,如腹腔大血管、肝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等;5、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实质性脏器内小的囊性或实质性病灶已能清晰显示;6、能取得各种方位的切面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显示的结构和特点,准确定位病灶和测量其大小;7、能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变性质和部位;8、可检测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血流量、胆囊收缩和胃排空功能;9、能及时取得结果,并可反复多次进行动态随访观察,对危重病人可在床边检查。故超声诊断学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医学影像学科。
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学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物理基础,颅脑、心血管系统、腹部脏器、妇产科、表浅器官的正常与异常声像图表现及介入性超声常规操作与技巧。
|
核医学 |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将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临床核医学(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医用放射性核素对多器官及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部分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脏器显像是诊断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又称为影像核医学(Imaging of nuclear medicine),根据器官或系统又可分为神经系统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内分泌核医学、呼吸系统核医学、消化系统核医学、泌尿生殖系统核医学、儿科核医学等。70年代以来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发展,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开发,使核医学显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和CT、核磁共振、超声技术等相互补充、彼此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水平,故影像核医学是近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具有简便、安全、无创伤、痛苦少及疗效确切等优点,可分为内照射治疗(internal radiation)和外照射治疗(external radiation)两大类,临床上以内照射治疗为主,即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发挥治疗作用,临床上以放射性碘131I治疗Graves 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氯化锶89SrCl2治疗肿瘤骨转移等为代表,外照射治疗将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紧邻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临床上以90Sr-90Y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为代表。
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
人体解剖学 |
人体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器官功能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授课内容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学习其他临床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而且CT、MRI、介入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准确辨认主要器官及各种组织的微细构造,全面掌握人体胚胎早期的发生过程及相关畸形,从而为学习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各种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
病理学 |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影像诊断学源于大体病理学。病理诊断的基础是细胞病理学,细胞的病理变化必然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学的变化,而这正是影像诊断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
诊断学 |
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授课内容包括物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提出可能的诊断。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为后续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学习、临床见习、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内科学 |
内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同学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内科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特别要注意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具备科学的诊断步骤和缜密的临床诊断思维。为临床内科实习及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外科学 |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疾病大致有五大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性质的疾病,介绍上述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指示和技能,并且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也包括临床上的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主要范畴。使学生们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妇产科学 |
妇产科学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承担,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和病理以及生育调控的专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围生医学、妇科疾病及不孕症等。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特别要注意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具备科学的诊断步骤和缜密的临床诊断思维。为临床妇产科实习及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儿科学 |
以系统疾病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结构体系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喂养与营养性疾病、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系统。
|
生理学 |
生理学主要讲授正常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条件、以及体内外环境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授课内容包括绪论和细胞生理学、内脏系统及其功能、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内分泌系统与生殖。通过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生理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以及机制,从而为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功能科学基础。
|
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命活动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
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能力与技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准备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为以后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